一:吉安印象 碧绿的赣江,静静的流淌着,传递着这里的渊远的历史。而这次我探访的是两座古村落,多少有点寻根之旅。初访吉安,感觉很好,这里的人热情,饭菜也比较符合我的胃口,当然最主要原因就是我曾经在江西当兵两年,多少把这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坐了一个晚上的卧铺。第二天清晨抵达吉安火车站。 吉安大桥下的河畔,停靠着一辆小船,静静的在那儿。 这座城市也跟国内其他地方一样,新建了很多的房子。 二:文石村的“九栋屋”,再不维护就要落寞了 这次跟吉安摄影家协会的老师到访了文石村,或许刘春生老师知道我们的喜好,并没有带我们去闹市和开发完善的古村,而是选择去了比较荒芜的老村,这次行程我们走访了两座村庄。也深切的感受到时过境迁的凄凉。 在开往古村的路上,同行的老师介绍起了文石村,谈及了“九栋屋”的历史渊源。 据说文石村的整个村庄象一块横着的大石块,伸进赣江之中;而一条河犹如玉带绕村庄而过,宛如一幅图画。进村的各条道路两旁,长满了小叶竹丛、藤蔓,就像经过园艺师装扮的通幽花径,整个古村俨然藏在竹丛中,于是便有了“竹丛里的江边古村——文石”这一美誉。听着介绍,我满怀欣喜的前往,然而,当我身处文石村里后,才发现,这里已经开始出现破败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听我慢慢描述。 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东北方向约4公里(距城区20公里)处有一被竹丛、藤蔓包围的江边古村——文石,它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古村,依山傍水,犹如深居闺中的“小家碧玉”。该村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建筑别具一格,山水赏心悦目。是唐朝名将李晟(西平郡王)的后裔聚居地,村中皆姓李,至今仍保留着纪念李晟的标志性建筑“西平第”,虽历经沧桑,仍屹然挺立。文石,又名“横石”。 “九栋屋”里没有了多少人住,据说目前只有两位老人还住里面,而年轻人大都搬到外面去了。期间我们走访了一位老奶奶家里,仍旧看见简单而又古朴的摆设。老奶奶热情的跟我们聊天,谈及儿女依旧这里的一些历史渊源。 原来九栋屋是文石村人引以为豪的又一组清代建筑。这是村里富商李彩章为后人留下的财富。李彩章,生在清乾隆末期,在四川重庆、湖北武汉、沙市等地以经商、开钱庄致富。九栋大屋分成三组,每组三栋,呈“三”字排列,庄重典雅,整个院落面积约余平方米,九栋屋子一样大小,都是平方米,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江南硬山式建筑风格,整个院落布局规范,整齐划一,古色古香。只可惜如今没有进行开发,又加上没有了人居住,房间开始出现落寞的迹象,特别是房屋内部,早已没有了生活气息。 居住这里的老人养了一群鸡,中午时分,我们行摄期间,眼前的小鸡在觅食,也不怕生。 高墙,并带有特色的建筑群落,总让我想入非非,脑海里总浮现出昔日这里一片充满生机的迹象。高墙下孩子玩耍嬉戏的身影,之可惜今儿出来我们几个摄影人和一群小鸡,再也看不见别的村民。 选择白天来是对的,光线好,而且也比较通透,换作晚上,又有几个人能来感受这份凄凉与萧条呢? 好一会,我跟老师们走散了,独自一人徘徊在弄堂里,心里不免有些胆怯。 实在是冒犯了,走进堂屋,看见门堂上挂着逝去老人的遗像,旁边堆积着一些木料,看样子已经很久没有人进来过了,发霉的味道弥漫在整个房间里。尽管室外早已炎热天气,可房间里却是很冰凉,让我不禁打了几个寒颤,随即慢慢的离开,带上门,寻找我的摄友去。 好奇心促使我走进了里屋,这里没有了生活的迹象,床柜早已破败不堪。地上也长满了苔藓。 这间应该是厨房,失修的灶台上盖着竹席子,阳光从屋顶的破洞照射进来,打在斑驳的墙壁上。 里屋没有了居住的气息,随着我开门,一群小鸡跟着进来觅食,多少让我心里有些宽慰。说实话,一个人独闯这样的老民宅,心里还是发虚的,不是担心人家说,而是房间里的阴暗让我有些胆寒。 如今家家户户都在晒花生,大热天的,这位阿姨还在翻花生。而我此时是想爬上屋顶拍摄“九栋屋”。 离开了“九栋屋”,我们来到附近的村民家歇息,老大爷热情的给我们倒水,说井里的水凉快着。我也跟着老人家的小孙女去打水洗漱,顺便大喝了几口井水,人一下子舒坦了许多。 三:走进燕访村,感受浓郁的古村人家。 离市区不远的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去江西之前我曾经了解过渼陂和钓源是保存比较完整,古意盎然。燕坊是开发得比那两座古村晚。燕坊村在全国发现古镇古村的热潮中保持着沉默,将属于她独特的故事默默地埋进吉水的黄土地。那爬满砖墙的藤蔓,遍地生长的野草,堆在道路中间的牛屎,漂浮在水塘中的浮萍,一切的一切,是那样原始,那样的吸引眼球。 一进燕坊村,就感觉她是一个樟树的世界,樟树林从村头延伸至村尾,近千棵樟树郁郁葱葱,枝叶相连,根脉携手,形成大片壮观秀丽的自然景色。有的樟树要几个人合抱才能抱住,不知道有多少年历史,人无论多大年纪,在它跟前只能称小字辈。苍翠的树木,灰色的建筑,真有点“万绿丛中一片灰”的韵味。 燕坊古村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大部分民居没有天井,而是把天井推到外面,成为天井院形式。如何解决采光和排水?聪明的燕坊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在厅屋大门上方屋顶上设置一个叫“天眼”的洞,那是一个方形洞口,洞口下面画有祖宗画像,底下设有一个水槽,若是下雨,水就会顺着祖宗画像流到槽里排出。他们说这样设计可以采光,可以通风,还可以洗涤祖先,一举数得。二是燕坊村的古建筑前设有照壁,它的功能是用来避邪聚财气。 燕坊村的古建筑与许多古民居一样有宗祠、学堂、牌坊、民宅、古井等建筑,是典型的庐陵民居建筑特色。在燕坊村目前存在的百余栋民居里,可分为单体建筑和组群建筑,单体建筑有大夫第、州司马第等,组群建筑有“二十栋大院”、“资政第”、“麟凤院”等建筑。 这个季节是收获花生的好时节,家家户户门前都堆积了很多刚从地理拔回来的花生,这不,一家人在摘花生呢。看见我的到来,热情的跟我打招呼,还请我吃生花生,老乡很客气。只是因为手里拿着相机,没有吃。言谢后拍摄了一些照片。 我喜欢这里的古色古香,比如燕坊的古家具,特别是古床,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仔细去看,分为老年床,刻有福字和寿字,或有回头凤,寓意为几十年过去了,还要回头,依依不舍。新婚床,刻有麒麟送子,梅花竹节,早生贵子等;闺女床刻有女抱如意,吉祥如意。其雕刻之精美,工艺之考究,实属罕见。最为精致的是那极有特色的三层镂雕的“长寿老年床”,上层为松枝,固然寓意为长命百岁,长生不老;二层为牡丹,寓意为高贵,天资国色;第三层硕果累累,鸟满枝头,寓意为多子多孙,子孙满堂。 摘花生的老奶奶看见我拿着相机,就热情的告诉我她家有一张古床,我可以去拍摄。此时我很感动,因为对于我这个陌生人,老奶奶没有防备之心,热情的带领我进她的房间,打开灯,让我拍摄。她也不图什么,只是让我这个外乡人更深入的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 它们一般在中轴线上设大门,进大门为大开间厅堂,厅堂上部为宝壁,大门上方设藻井用来装饰整栋建筑。几乎每家大门上都有个响亮的名字,什么三槐第、大夫第,有的经风雨剥蚀,已经不识庐山真面目了,就像把翰林院搬到了燕坊古村。 坊古村年7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审定为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年5月经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年10月举办第一届“燕坊古村旅游文化节”并正式对外开放,同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3A级旅游景区,年获省建设厅“江西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同年经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民居内的天井用来采光通风。俗话说“四水归堂”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落到屋顶的雨水、灵气、才气都人聚到自己的家中。排水系统也设计合理,沟里放养千年龟,它们在水沟里不辞辛苦长年累月爬来爬去帮助疏通下水道,有吃有喝还凉快。 当我穿过巷子走进去,恰好看见一位老大爷准备出门,打招呼后,他也高兴的跟我们聊天,我试问是否可以给他拍照,他乐呵呵的说可以啊。然后我拿起手中的相机,拍摄了几张他的半身照片。 老人家这是准备出去赶牛回家。主主要是还打着赤膊,问他是否会热,他依旧笑呵呵的说就因为热所以才不穿衣服。 燕坊村另一大特色是古牌坊,我也想不明白他们建这么多牌坊有什么用。现在仍保存完好的牌坊有“水木清华”、“字水潆洄”、“建阳世家”、“双峰第”等19座,每座牌坊或自成一体,或与院落相连,都有精美浮雕,雕刻的图案为人物故事、吉祥动物、名贵花草、珍禽异鸟。内容表达的都是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燕坊村是明清时期庐陵文化民居最有代表性的村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随着燕坊旅游业的开发和古村保护工作的开展,燕坊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逐渐成为金滩镇的一张名片,是外界了解金滩镇的一扇窗口。 村里的老人晒这白色的短袖,在风中摇曳着。 四:入住丽枫酒店,让身心变得更舒畅 在探访古村前,我选择入住丽枫酒店,其实就想感受一下小城市的酒店环境,好在丽枫做得很好,让我整个行程变得更加完美。 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满身是汗的抵达的时候,我总想洗个澡,舒服的睡一觉。 走进大堂,耳边听到舒适的轻音乐,让我顿时变得不那么烦躁。看见我的到来,前台服务员白殿疯是怎样引起的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