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孩子母亲 孩子年龄/性别:17岁/男孩 指导老师:木棉老师 情况介绍:重度抑郁厌学、情绪激动易怒。听到争吵就心悸耳鸣,有轻生的想法。 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么脆弱? 孩子抑郁都是惯的? 所有孩子都面临同样的学习压力,为什么就他扛不住? 孩子平日看起来都挺正常的,根本没有什么异样突然就这样了…… 听到抑郁症,各位家长第一感觉普遍是“不可思议”:不可能,不相信,不接受。 很多父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为什么最后却养不出快乐的孩子呢?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 01 问题再现 今天分享一个往期案例,主人公大祺(化名)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家里有两个孩子,平时父亲工作忙,一直是大祺母亲照顾孩子。 经过几次交流我们了解到: 大祺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年仅2岁的小妹妹。 爸爸在平时工作比较忙,妈妈是全职主妇负责在家照顾兄妹二人的生活起居。 爸爸有时候工作很忙,只要没有工作的时候,爸爸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刷视频。 回到家里就沉浸在手机里,对身边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妈妈的性格比较爱唠叨,尽管特别理解爸爸的辛苦,但也经常埋怨爸爸不分担家务,或者指责爸爸只知道玩手机,然后就没完没了的吵架、闹别扭,最严重的一次都摔东西。 长期下来,当父母一吵架,大祺就会特别地害怕担心他们离婚,自己成为没人爱的孩子。 最严重的那次,大祺放学回家,还没进门就听到爸妈的吵架声和乒乒乓乓摔东西的声音。 妈妈正气急败坏地指责爸爸:“整天就知道玩手机,你怎么不和手机过去呢!”,还说了一些特别难听的话。 看着眼前披头散发、嚎啕大哭的妈妈。大祺感到特别地痛苦和无助,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在学习上父母对大祺很严格,不顾大祺的爱好报了他喜欢的兴趣班,说是锻炼脑力。大祺父母非常看重大祺的学习,平时和大祺的日常聊天就是说成绩怎么样。 终于到了高中后大祺开始反抗,经常在自习课上大声喧哗,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还经常和几个“坏学生”频繁逃课、打架。 班主任屡次和家长沟通,大祺爸爸冲大祺一顿打骂。 大祺妈妈不仅没有劝阻,反而还附和着说:“你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爸妈做的都是为了你好!” 面对父亲的责罚,母亲的责怪,大祺冷漠地说:“打吧,最好能打死我。 大祺妈妈面对变的自暴自弃的儿子和越来越多的矛盾束手无策,孩子说什么都不听。 有次打扫大祺房间时看到大祺藏在抽屉的美工刀和日记,大祺妈妈忍不住看了起来看到大祺消极的话语,还有写好了的几篇遗书。大祺妈绷不住了。 和孩子父亲商量后便开始带孩子去找专业机构去检查,结果经过交流测试孩子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状态”。 大祺的爸妈经过一番专业咨询后,他们最终找到了万家教育。 希望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为冬冬带来真正的心理疗愈。 到万家教育后,在和木棉老师的交流分析下,家长也知道孩子出现抑郁和厌学情绪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原来是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和内心,让孩子从内而外产生了对家庭的厌烦和排斥心理。 01 问题解决 经过几次交谈后大祺父母也开始从这几方面做出改变: 1.修复夫妻关系建立有爱的家庭氛围 家庭的氛围应该是有爱、轻松、让人舒展的。 父母长期的争吵使孩子有了应激反应,听到争吵就会心悸耳鸣。 这种经常性的紧张氛围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身心焦虑甚至自我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 经过交流调整后的第二次面对面交谈中大祺妈妈说: “大祺爸爸现在回到家不在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开始和我一起干家务,也意识到平时忽略了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我现在明白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孩子健健康康的才是最重要的。”说着大祺妈妈忍不住哭了起来。 2.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经过老师指导大祺父母才明白,父母给予的爱不是孩子需要的,我们的爱都带着目的和压力的,结果造成孩子现在的抑郁情绪。 和木棉老师聊过几次后,大祺父母开始学着接纳女儿所有的情绪,学着无条件的爱她,每天向孩子表达对他的爱。 慢慢地,孩子不再是什么都不关心的状态了,也开始和我交流,还说想吃我做的打卤面。 3.肯定自我价值 在咨询过程中,大祺经常会表达“我什么都不好”的想法,对父母家庭的话题很是抵触。 为了让大祺调整消极的思维模式,引导他建立更加积极的自我评价。 心理老师告诉大祺,父母和孩子的价值观不同,才导致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同。 老师在引导大祺正确认识到这种差异,肯定自身的价值。 目前经过阶段的治疗,大祺父母听从心理老师的建议改变了与孩子的相处模式,经过阶段性的治疗大祺现在抑郁已经减轻了很多,不再有轻生的念头也变得开朗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zx.net/jamt/157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