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80504/6213655.html

有人曾用《西游记》的人物形容过福建的三座城:

厦门如唐三藏,面白如玉、性情柔顺、人见人爱,拥有庞大资源;泉州如孙悟空,实力超群、敢打敢拼,经济搞得有模有样;漳州如沙和尚,朴实敦厚、沉稳内敛,一步一个脚印。

此话不虚。

在漳州人眼里,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多少个世纪以来,漳州一直扮演着历史叙事中的无名小卒,它习惯了在海陆间往返,在日升月落中安置自己的小日子。

01

烟火人间古早味

不管外界纷扰如何,漳州始终是慢的。

在“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现在,漳州还特地用一个词怀念从前——古早味。

漳州在快速行走的时间创造了一个旋涡,留住那些熟悉而亲切的事物。

无论是空气中熟稔的乡音,亦或是古老夕阳下伫立的土楼,还有,街头巷尾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神仙滋味。

你可能没来过漳州,但你一定见过土楼。

土楼,作为一种规模庞大、外形独特的民居,一开始建立的意图本是为自保,但得益于楼里居住的福佬人和客家人,他们以各自的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土楼这种居住形式便长久地延续了下来。

厚达数米的外墙和扎实的夯土构造,使土楼从外面看确实像极了某种军事工程,可推开那仅有的一扇大门,映入眼帘的却是现代人梦想中的田园乌托邦。

庭院生活的自在闲适、左邻右舍间的其乐融融、日出晚霞时的烟火人间......那份仪式感、烟火气和人情味交融的奇妙存在,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漳州人久久不能忘怀。

“玩在苏杭二州,吃在福建漳州”。

漳州,位于多种饮食风味荟萃之处,身具闽南、客家、潮汕三种风味,外加与台湾隔海相望,又充满了“小清新”和“文艺范”。

不到漳州,你很难相信一座闽南城市,会将卤面视为“舌尖乡愁”。

漳州卤面最大特点就是用熟碱面,普普通通的碱水面条加入一勺用猪肉、海味熬煮勾芡的汤汁,配上肉片、虾仁、鱿鱼干、豆芽、香菇丝等等,再加蒜蓉醋、炸至金黄的蒜丁,撒点胡椒粉……端上桌后,再搭上一份五香卷,筋道弹牙的面与外酥里嫩的卷堪称天作之合。

更具闽南沿海风情的,是蚵仔面和沙茶面。

蚵仔面是海味,用番薯粉裹着蚵仔(海蛎)和面同煮,随意撒些蔬菜丁,吃起来薄脆香酥;沙茶面里本身带有鱼虾的鲜香,而擅吃的漳州人用花生酱来调和,让沙茶面更醇厚甜美。

都知道,一碗好的夜糜(粥)是潮汕宵夜的灵魂,而对于老一辈漳州人来说,一碗番薯粥,几碟海味小菜,即是一顿丰盛的早餐。

更著名的,则是漳州的猫仔粥,这是一种既是粥又是菜的混合美食。

小锅里放上清肉汤,煽起猛火,再依次加入预先蒸熟的白米饭、鱼片、肉片、肝脏、虾仁、牡蛎、香菇丝等生料,等清汤滚过,少许胡椒粉、蒜油收尾,一出锅则香飘满屋。

图片来源:微博-茉莉味的风和你

漳州人的夏日离不开一碗四果汤,各色的水果配上薏米、石花、红豆、冰沙,乃至当地的西瓜、杨桃、菠萝、草莓等等,仿佛把整个夏天里所有的清凉都盛在了碗里。

漳州的朋友每次提及家乡小吃,嘴角上扬的弧度总是叫人难以忽略,那种幸福的家乡味道就一点一点在细数中从他脸上流淌出来:诗墩家的麻糍粿、建国家的蚵仔煎、水根家的卤料、永华家的豆花粉丝……

02

福建“沙和尚”

正如《西游记》里的“沙悟净”,漳州也挑着担子,担子两头,一头系着陆地,一头系着海洋。

同位于闽南的泉州,在宋元时期已经被马可·波罗称作“世界第一大港”,而漳州的港口——月港,起初并不被看好,这里沙洲连绵,河道较浅,航道复杂,不适宜大型海舶的出入。

但在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之后,月港的不利因素,到让民间通航贸易发展了起来。“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隆庆元年(年),明朝准许月港开市。空前绝后的机遇,让月港摇身一变,成为“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外贸商港。

这个港口改变了漳州,也为后世漳州人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从明中期到新中国成立,一批接着一批的漳州人由此下南洋,他们用顽强拼搏的精神,离陆出海,在异国他乡挥洒血泪改写自己的命运。

同样是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与力量,还书写了另一种历史——中国女排。

在外媒的报道里,中国女排的成功,是在中国南方某一个“秘密基地”训练出来的。而这个秘密基地,就是漳州的体育训练基地。

图/闽南日报

自从年第一届中国女排在漳州组建后,每次大赛前,漳州都是女排姑娘们最后的强化训练营地。

图/闽南日报

不管是夺冠的荣耀,还是陷入低谷时的黑暗,漳州都一如既往地支持着女排队员。

为了鼓励暂时进入低谷的女排,漳州人每人捐了1元钱,建成一座“中国女排腾飞馆”。

图/闽南日报

今天的漳州,多了很多名片。

它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但最响亮的那一个,一定是“中国女排的故乡”;最温暖的那一个,一定是“中国女排的娘家”。

图/中国女排

顽强拼搏、无所畏惧的精神也同样造就了今日的漳州——GDP连续四年增长位居全省第一,它也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沙和尚也没什么不好,脚踏实地往前走,最后也能功成名就。

图/漳州新闻网

03

福建“陶渊明”

无论是从前“九街十三巷、三庵、二院、一株榕树不见天”的古漳州,亦或是如今和人山人海的厦门做着邻居、人口逐渐破五的漳州,时间在这里,总是不自觉被按下慢速键。

在漳州古城,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展现得淋漓尽致。

行走其上,右手边是打白铁的老师傅叼着烟正低头敲打着手中的铁盘;左手边的竹器店里摆满了摇椅、簸箕、米筛、草笠、箩筐等各种样式的传统用具;前方路口还有很多书法颇佳的老招牌,随便选一家小店闲坐,品一杯手中的茶,这该是怎样的惬意。

除了古街,云水谣古镇静谧的流水、遮天蔽日的古榕树、吱呀作响的水车、东山岛徐徐的海风、几乎看不到车流的环海公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赶海人、镇海角上静默无言的红白灯塔、只有牛群漫步的青青牧场……在漳州,时间是可以用来浪费的。

在漳州,人人都泡得一手好茶。

著名作家林语堂出生在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他就曾说过:“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到哪都是快乐的。”的确,漳州民间甚至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饭前饭后吃一杯,大人小孩走如飞”的民谣。

“呷茶配话”,是漳州人的生活习惯。三五好友,围桌而坐,天南海北地闲聊,茶具一起一落,茶香一传一递,茶水一点一滴,时间便在你一言我一语中缓缓流淌.......

漳州,一座自我惊喜的平凡小城,一个城市版的“陶渊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zx.net/jazx/141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