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人生四大事,虽然“衣”占据首位,但相信在所有人心中,“食”才是人类赖以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物质。生活的本质虽然不是为了吃而活,但活着却必须得吃。人世沉浮几十年,尝遍各种美食,最喜欢、最回味的,往往是心底那些最难忘的美味。著名美食达人蔡澜先生说过:有时,我们吃到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苏辛《度光阴的人》中有一小节对家乡河南美食的倾诉——食物,是最深的乡愁。同为河南人的我,读着朴实深情的文字,身边仿佛摆了一道道家常菜,看到了儿时父母亲人在灶前劳作的身影。文字下每一种可能旁人看来粗犷邋遢、在我们的记忆中却无味无穷的美食,正如淳朴、厚道的河南人,外形没什么惊艳之处,了解实质才觉灿若云霞。无论远古的鼎盛还是今日世人眼中的略显沉默,中原大地以面为主食的习惯千年不衰。中原美食大都定位在居家生活层面,没有什么能支撑局面的大菜,《舌尖》关于河南一集也只是以胡辣汤为代表一带而过。每次学生返校,湖北同学带回鸭脖,江苏同学拿出香干,湖南的亮出臭豆腐,河南的学生却显得尴尬,实在想不出什么能代表家乡特色的小吃,有名气的油茶、胡辣汤也不能直接拿出来吃呀!各地美食的传承和沿袭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天地之中的河南历来是南来北往的辗转之地,老子的“中庸”之道也体现在食物之中。河南的美食可以说是集中了全国各地饮食特点,兼容南北,并蓄东西,是集大成之作。都说河南美食没特点,其实没特点就是河南美食的特点。中河南菜的味道跟它的地理位置相符:中与和。不东不西,不南不北,而居东西南北之中;不咸不酸不辣不甜,在酸甜咸辣之间求中、求平、求淡。河南菜就像敞开怀抱的中原大地,不论从何处来,此地的每一种食物都能让不同的味蕾从其中辨出似曾相识的味道。一捧白面,既能变换成粗犷的西北大饼,也能演绎出娟秀的江南小点;一颗白菜,既能跳进猪肉粉条的乱炖,也能融入开水白菜的柔浸……中庸的味道,中庸的胸怀,河南菜,就是“中”。杂河南菜在食材的搭配上不似江南菜精致讲究,也不像边远地区那般单一,各种食材似乎都能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海鲜鲍鱼能撑宴席脸面,地头野菜也能登大雅之堂。有地域特点的物产更是豫菜不可或缺的配角。粉条、海带、千张这类跟豫菜的关系特别深,几乎是万能地出现在各式饭食里。烩面里,包子饺子,砂锅里,烩菜里,甚至胡辣汤里也离不开,几乎我们能吃到的家常版的食物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丰富的食材让河南把大地的气魄融进了自己的菜系里。烩提到烩,自然会想到河南的代表美食,烩面。不单烩面,河南家常饮食的制作大都离不开一个“烩”字。即使经典的河南卤面,也是在烩的基础上再上锅蒸制而成。烩就是把所有食材放到一口锅内,让所有食材的原味凝固起来,聚成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妙味道。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河南家庭出镜率颇高的烩菜,俗名大锅菜。将油炸过的各类肉块和豆腐放入高汤炖煮,加入作料和海带、千张和时令的白菜,更少不了灵魂作伴的粉条。揭开锅来,油炸过的肉块充分释放出特有的香味,吸收了汤汁的粉条油光透亮,白菜软脆鲜香,最后点缀上葱花香菜,一锅香喷喷的河南家常版大锅菜就出炉了。在寒冷的冬天,配着馒头,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烩菜,是标准河南人家餐桌上的美食。如苏辛所说,河南的很多饭食,只有河南人才会觉得美味。比如闻名遐迩的胡辣汤,这种灌满了胡椒味、稠糊糊、色如麻酱的汤汁,只有河南人才能深解其中味。河南人的一天大都从一碗胡辣汤开始,配上几个油馍头或几个水煎包,心满意足。这不入外人眼的麻酱色糊涂更是无数漂泊的河南人心头难以割舍的乡愁。邻居家北漂的女儿每次回乡,下了火车不是先回到望眼欲穿的家中,而是拉着行李辗转来到母校门口的胡辣汤小店。在满足了味蕾的缠绵思念后,再意犹未尽地飞奔回家。吃,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什么东西最好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唯一共识是,妈妈的菜最好吃。从小吃过什么,这个印象就深深烙在你脑里,永远是最好的。是的,在我们心里,黏糊糊的胡辣汤,杂乱的大锅菜,甚至一张地摊上的烙馍卷菜,虽不光鲜亮丽,但都是此生的美味。蔡澜说过,你是什么人,就吃什么东西。生在中原大地、吃着河南美食成长的我们,早已把自己写成了一个“中”字。苏辛说,胃里是有皱褶的,是揪成一团的,这皱褶只能用一碗面熨平。离开久了,他乡的珍馐怎么也抵不过一碗面条的思念。乡愁就在美食的缱绻中,浓得化不开、洗不掉,我在,她就在。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zx.net/jazx/141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