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有个官叫刘岳申,江西吉水人,写过一本《申斋集》,其中不少应人请托写的文章。 那时识字的不多,会写文章的更少,所以经常有人请他写点东西。比如有人修了个园子,盖了个祠堂什么的,就会跑来找他。他一般也知道对方来意,说:“你问我支持不支持,我说支持。”铺开纸写一篇,说些诸如“美轮美奂”啊,“宗族聚于斯老于斯歌哭于斯”啊之类的套话,表示支持。当然,肯定要收点润笔费。虽是应付差事,内容倒也真实,很能反映一个时代百姓的精神面貌。因为作者一般是写自己所想,宣扬自己的价值观;而请托者呢,肯定也能认同这种价值观,否则买卖就进行不下去了。我知道,大家很多人都对古代文化有美好憧憬和想象,我这里就选一篇刘岳申写的,比较典型的《三善堂记》,也许会把大家主要从荧屏得来的美好印象颠覆掉。 文章说的是江西石城县,有个叫胡廉的。石城县在赣南,主要说客家话,穷山恶水,一到晚上,鬼比人多。虽然我是江西人,但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破地方,后来因为有个朋友是这破地方的,才算知道。这个胡廉上门拜访刘岳申,看来兜里还有俩钱,或者有点毅力。要知道,石城到吉水,有很长一段路。我刚才用百度地图看了看,现在也要公里,那时没有汽车,步行起码得走两三天,骑马好一点,但十几个小时也是要的。古代旅行困难,一般穷鬼,根本不会动这个心思。这是题外话。 石城某地 这胡廉几百里迢迢,来找刘岳申干什么?原来是请求为其母徐氏写点东西,自述九岁就死了老爸,当时乡里盗贼非常多,不仅抢钱,还要命(可见治安多差,平民多不安全),徐氏带着二子一女在外奔波了数年,总算保住了性命。后盗贼平息,回归家园,胡廉每天去市场给人算命,没事还和弟弟一起织斗笠卖,没有一刻空闲。徐氏呢,则不分白天黑夜纺织,挣了钱,都拿来供胡廉读书。 刘岳申听完,感慨万分:“太感人了。”一边铺纸,一边说,“你问我支持不支持,我说支持。这就给你写。”一气写下去,把上述的事迹写完,笔锋一转,接着倒叙徐氏当年带着孩子避乱逃亡的经历,说他们一家曾在某大泽边躲藏,徐氏老觉心惊肉跳,预感有事,坚决要求撤离。但大家不听,她就独自带着孩子和少数人跑。果然,那天夜里盗贼来了,那些不肯撤的,全部变成了盗贼的刀下之鬼。又曾经全家疯狂逃往某城,徐氏身先士卒,带着大家卖力跑,终于在天黑前赶到。其他动作慢一点的家庭,又都被盗贼杀得精光(不是想象中的古代吧)。徐氏有个女儿,嫁给一姓廖的,没半年,丈夫就被绑了肉票,不知所终。其兄想把弟媳改嫁,卖几个钱,谁知这弟媳抵死不从,此后直到死,十七年再没脱丧服(简直可拍恐怖变态片)。刘岳申写到这里,大大夸奖徐氏:这母亲啊,当得太合格了,你看,教育出来的子女,多么守节知礼。贞节牌坊,是肯定免不了弄一个的。 这倒也罢了,谁知作者并不满足,接下来的话吓我一跳。他说:“余谓胡氏母女流离之际,有如不幸遇盗,其志节必有大过人者,可书当不止此。”意思是:可惜啊,如果当年徐氏一家逃亡途中,不幸(似乎应改为有幸)碰到强盗,〈全家死翘翘〉,那就更悲壮了。那样的话,我可以歌颂的内容就更多了。言下之意,可惜啊可惜,她竟然没死。 你说,这成什么话? 但作者敢明目张胆写出,还刻板流传,至少说明他本人认为这是对的;而且,当时士大夫们也是认可的。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诗:“国家不幸诗家幸。”但这诗并没有盼望国家不幸的意思,而刘岳申却巴不得人家死翘翘,好给他提供更火爆的文章素材。那诗的作者和刘比,豪迈要差得远了。 赞赏 人赞赏 怎样医治白癜风白癜风怎么治疗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zx.net/jaxw/78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