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姓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中华民族诸位始祖、先贤,示范数千年:伏羲八卦理论,教人懂天地人世间万物和谐宜生存;燧人取火,让后人懂得以火防敌和熟食宜身;神农尝百草,让后人懂生存之道;皇帝内经,让子孙后代知如何防病治痛宜健康长寿;四大发明推动社会进步。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几乎每一个人都受到家训潜移默化的滋养;通过家训鼓励人们疏正渠,堵邪流:家家学祖先之长,人人避个人之短,继先人之德才,启子女之宏志;开凿兴家之畅河,奔流强国之大海;人人比学赶帮超祖先,家家和谐相处出圣贤;以家训,教子孙,学良向善。为弘扬姓氏文化传承祖先美德,感恩我们祖先,阳光东莞将定期推出中华各姓氏起源,本期推出龙姓起源!

龙姓,为古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五位,人口约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2%左右。

来源及得姓始祖

龙姓的源流清晰,旧言出自御龙氏或纳言龙,随着先秦史料的不断丰富(例如清华简《系年》及先秦金文等),能考证的是源自颛顼高阳氏的嬴姓,和帝喾高辛氏的子姓。武陵堂敦厚堂等皆源于子姓龙氏。

源流一

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室分支,商朝分封王子于龙地(约今河南辉县),以封地为氏。商朝金文中的「子龙」即子姓龙氏王族(参见攸姓等),子龙鼎即为子姓龙氏的传世礼器。为商末强族(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是为河南龙氏。主要居住在宋国,龙子与龙叔即宋人。晋鲁等地亦有分布。因周人将殷遗民“迁西、迁洛、迁北,封宋居卫“。

源流二

出自嬴姓(亦作偃姓),以国为氏。皋陶第三子偃的后代建立的国家(参见东汉的《风俗通义》及《路史》),国名龙,伯爵,故称龙伯。清华简《系年》载龙伯和为共和执政的共伯和。且据发现的春秋早期樊君及樊夫人龙嬴墓的陪葬物表明,樊夫人龙嬴的地位竟高于贵为姬姓侯爵的樊君,间接证明了嬴姓龙伯曾摄行王政。龙伯和何时为何改称共伯和,原因不得而知(或如郾王改燕王,陈完改田完,庆轲改荆轲等,龙和共古音亦相近)。国灭后,公族称龙氏。是为江淮龙氏。

源流三

春秋时江淮之间有群舒国,皆偃姓(即嬴姓)。是徐国遗民与其他各嬴姓国遗民合建,其中舒龙国,疑为龙伯国灭后,公族与同宗的舒人(即徐人,据郭沫若等考证,舒即古代徐的通假字)所建。后舒龙国灭于楚国。舒龙国在汉朝为龙舒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即为安徽和湖北龙氏。

源流四

为龏氏所改。商朝有子龏氏族,子龏氏与子龙氏是严格的并列关系,同是商朝贵族,并存在通婚(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至西汉时尚有龏遂、龏敞等(见于《汉印文字征》)。出土战国的清华简《系年》中存在“龙”“龏”通用的情况,应当视其为讹误(殷商之后的周朝文字体系混乱),当以金文为准。汉后罕见龏氏,或有改为龙氏者。

源流五

以封邑为氏。春秋鲁有龙邑(《左传·成公二年》),在今山东泰安西南,地理位置属性和长勺邑类似(殷遗民的长勺氏的聚居地),鲁大夫或有以邑为氏者,邑名可能是取自殷商的子龙氏,也可能是来自商朝御龙氏。

源流六

为龙丘氏改姓,以山为氏。新莽时有隐士龙丘苌,吴人;蔡邕《琴操》有楚人龙丘高;北魏时有梁国都督龙丘大千。其后无闻,或改龙氏。

源流七

商代有龙方国。龙方,见于殷墟卜辞。学界研究认为是御龙氏和豢龙氏的国家(彭邦炯《卜辞所见龙人及相关国族研究》),其说甚确,且《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即御龙氏)为商王武丁所灭。这与甲骨文相契合,“〔武丁〕令师般取三十邑于彭龙“(甲骨文〈《合集》六七九八》〉)。商朝甲骨文中往往使用简称(例如称孤竹国为“竹“),已知甲骨文以龙命名的国(族)有三:御龙氏,豢龙氏,同姓之子龙氏。御龙氏后代到周朝演变为唐杜氏、范氏、杜氏等(据《左传》);豢龙氏(蓼国始祖廖叔安之子董父的封国)应即周初被迁移到江淮的偃姓龙国(东汉《风俗通义》“而州绞舒皖贰轸鸠庸龙蓼,皆其派也。“),是嬴姓龙氏的来源;商子龙氏的后代即为中原龙氏,作为殷商遗民,也被周人“迁西、迁洛、迁北及封宋居卫“,所以才有汉朝时北方龙氏分布在河北(“迁北“),陕西(“迁西“),河南(“封宋居卫“)。与其他子姓氏族的分布相同。

源流八

出自芈姓。为楚国贵族的衍生姓氏。衍生的单姓一百四十三之一。

源流九

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

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源流十

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源流十一

出自虞舜时期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源流十二

出自夏代孔甲时期御龙氏刘累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刘累为唐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源流十三

西汉和唐宋时代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源流十四

其他少数民族有龙姓,①《北史》所载,西域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君王皆为龙氏,如龙鸠尸毕那、龙突骑支等[1]。焉耆的部分龙姓人于公元九世纪迁徙到了河西走廊的张掖、酒泉和敦煌地区,被当地政权称为“龙家”。[2]据日本学者土肥义和统计,在敦煌藏经洞文书记载的个人名中,龙姓人有82个,他们应都属于“龙家”。②少数民族中有龙姓。在中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龙姓源出河南地(古中原),而后播迁,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以及安徽湖北。

汉朝时期,据郡望可知,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

宋朝时期,龙姓大约有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和其他姓氏一样,历经北方几个朝代的胡乱,龙氏在北方中原地区已人丁稀少,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安徽,这三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等省。四川省为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32%。全国形成了西部四川、东部赣皖两大块龙姓人口聚集区。

宋元之际,受“大时代影响”,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和其他汉姓氏族一样,四川和河南地区龙姓人口急剧减少,而主要分布在湖南和江西地区。

明朝时期,龙姓大约有12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宋元明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龙姓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人口增长率,这与龙氏从西北、中原迁居到东南各省,远离战乱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这两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湖北、广西,这两省的龙姓又集中了14%。江西省的龙姓人口约占龙姓总人口的44%,为龙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湘、鄂、桂龙姓人口聚集区。

分布

从明朝至今年中龙姓人口由12万激增到万,增长了23倍多,龙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与明清两朝龙氏的分布中心由北方战乱地区转移到较为安定的东南各省,龙氏好学且出仕为官有关。

宋朝至今年中龙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四川三省,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广西、云南、重庆,这五省区市的龙姓又集中了30%。贵州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26%,为龙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以贵州为中心的云贵川渝、鄂湘粤桂的两大龙姓人口聚集区。在近年期间,龙姓人口由东南部向西部、西南迁移是主流,龙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黔湘桂、重庆大部、广东西北、云南南部,龙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7%,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8%,居住了大约49%的龙姓人群。

四川、云南大部、重庆北部、鄂赣粤大部、海南、福建西部、安徽西南、陕甘南端、蒙黑吉辽四省区连接地区,龙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一o.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居住了大约34%的龙姓人群。

家规家训

敦厚周慎,孝悌忠贞,清廉玉洁,

礼义善忍,口无择言,勤读精耕,

酒色财气,切莫妄行,谦约节俭,

开拓创新,德铸后嗣,承传文明。

历史名人

龙伯和:或称共伯和,皋陶后裔,西周周厉王乱政,周人拥立共伯和为王,史称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归政于周宣王,称共伯或龙伯,见于出土战国的清华简《系年》。

龙子:春秋时学者,孟子引以为先贤,于《孟子》一书中多处引用其言论主张,如《告子上》:“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滕文公上》:“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

龙叔:战国时道家人物,见于《列子》:“龙叔谓文挚曰:「子之术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然先言子所病之证。」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凡此众庶,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

龙贾: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惠王时期临危受命,出任大将军。

龙且:秦末楚人,项羽帐下猛将,后与韩信作战时,轻敌中伏而亡。

龙未央:先秦楚国猛士,与石敢当齐名。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龙德:西汉梁(今河南商丘南)人,琴师,官至侍中。作《雅琴龙氏》九十九篇,《诸琴杂事》等。

龙伯高:东汉京兆郡人(原籍河南、山西一带),名述。有贤名,光武帝闻而擢零陵太守,食两千石。今永州市尚有龙伯高墓。

龙敏:五代人,字欲讷,于后唐官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龙景昭:北宋四川人,少有武勇,于后蜀任施州刺史,后归宋,宋太祖授永州刺史,官至右千牛卫将军。

龙镯:北宋人,宋初任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海清:北宋人,哲宗癸酉科中进士,任光禄大夫,琼崖宣慰使,琼州总镇,世袭千户候。带领大批文士进入海南,海南自此大治。

龙禹官:北宋人,字相丞。著名宋朝将领。北宋元丰四年被封为南昌节度使。又封为湖南安抚招讨使,平定楚苗之乱。病故营中,追封为平南侯,谥忠武,并赐“湖湘世家”称号。其后代世袭平南侯,是为贵州龙氏之祖。出自龙氏武陵堂,父龙采廉为浙江会稽县令。

龙禹甸:北宋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官至陕西太守。龙禹官之弟。

龙太初:北宋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遭王同僚郭功父所斥,时方有一老兵以沙撩铜器,王曰可作沙诗。太初不顷刻间即诵曰:“茫茫黄出寒,漠漠白铺汀。鸟去风平篆,潮回日射星。”言罢而去,太初缘此名闻东南。

龙伯康:北宋靖康年间人,时人谓之狂生,《宋稗类钞》载其为豪侠、魁奇之士,好酒喜谑,旁若无人。一日被酒从城外过大阅之所,戏挟弓矢而射,一发中的,矢矢相属,十发无一差者,众方惊讶,忽指其地而谓曰:“后三年此间皆胡人,若等姑识之,火龙骑日,飞雪满天,此京城破灭之兆也。”因嘻吁长叹不自禁,后三年京城失守如其言。即靖康之难。

龙大渊:南宋人,官至宁武军节度使、浙东总管。(?~一一六八),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与曾觌同为建王内知客。孝宗即位,为宜州观察使、知閤门事,兼皇城司,历昭庆军承宣使、宁武军节度使(《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一之二三、仪制一一之二一),出为浙东总管。乾道四年卒。事见《宋史》卷四七○《曾觌传》。

龙仁夫:元代江西人,有“清华才子”的美誉,著有《周易传》一书。曾于琵琶亭饮酒赋诗,时降元的原宋襄阳守将吕文焕在座,仁夫即于席间赋诗讥讽:“老大蛾眉负所天,忍将遗恨寄哀弦,江心正好弹明月,又抱琵琶过别船。”

龙受政:明朝湖南人,永乐年间武将,征蛮有功,封武略将军。

龙光:明朝湖南长沙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

龙翔宵:明朝湖广武陵人,曾任南京户部郎中,官至程番知府,贵阳地方志将他列为名宦。

龙膺:明朝湖广武陵人,神宗万历八年进士,官至太常寺正卿。与汪道昆、袁宏道兄弟交好,袁宏道《别龙君超兄弟》诗即写与龙膺。

龙遇奇:明朝江西人。神宗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殿试三甲,任扬州,两淮巡按,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直。

龙起雷:明朝贵州人。神宗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少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与弟龙起春、龙起渊俱有文名,时人并称三龙。《黔诗纪略》录其诗二首。是北宋平南侯龙禹官的后代(参见贵州龙氏族谱《迪光录》)

龙晋:明朝人,任吉水御史,左迁为尹。嘉定之吴淞大江,淤塞百年,民受其患,龙晋率众人开支河五百余处,利及旁县,民号曰“御史河”。

龙文光:明末广西人,字中黄,“柳州八贤”之一。天启二年壬戌科进士,祟祯元年入京觐见皇帝,因考评卓异擢吏部主事,升郎中。崇祯十七年(年),官川北参政,明廷以陈士奇为文人,不称武职,命龙文光代右佥都御史职,巡抚四川。龙文光遂驰援成都,部署未定,而城已为贼寇张献忠所破,龙文光不屈,与陈士奇等人在濯锦桥被杀害。

龙许保:苗族,明代贵州人,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龙燮:清代安徽望江人,康熙年间进士,清代著名戏曲家,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

龙为霖:清代四川重庆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历官云南太和县令、石屏知州、潮州知府。为官时惩奸邪、均徭役、兴学设教,有惠政。

龙文彬:清代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启瑞:清代广西桂林人,道光年间状元,历任江西学政,官至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学高注补正》、《经德堂诗文集》等。

龙汝言:清代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状元,后任内阁中书,官至兵部员外郎。

龙应时:清代广东顺德人,举进士,长于书法和诗歌,著有《天章阁诗钞》。顺德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均藏有他所作的行书作品。

龙廷槐:清代广东顺德人,举进士,曾任翰林编修。后辞官归乡,建有清晖园。

龙元任:清代广东顺德人,举进士,官钛事府庶子。能文章,工诗,又善书、画,摹仿元贤皆逼肖。

龙元僖:道光广东顺德人,举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

龙建章:清代广东顺德人,举进士,历任内阁中书、户部主事、邮传部郎中。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邮传局局长、贵州巡按使、交通总长。

龙湛霖:清代湖南人,举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侍讲、内阁学士、刑部右侍郎,为光绪帝侍读学士。于中法战争中,上疏极力主战,反复陈述和战利害。后督学江西。

龙汝霖:清代湖南人,举进士,官至直隶知州,廉吏有善名,史载:“官高平县时,有布政文某过境,仆从向龙索贿不成,遂取器物而去。龙即遣差役追絷,搜其行李得还失物而始放行。又有巡抚沈某,以奴遣属汝霖,该奴故意吸鸦片烟,汝霖责之,恰逢巡抚等官看见,汝霖曰:’某用人有约,不博不歌不吸烟者乃得留,此奴苟不吸烟,惟公所命。‘巡抚深感惭愧,不复言。”王闿运有诗称其“憨搜文布政,狂斗沈尚书”。龙好文学,与郭嵩焘等友善,著有《坚白斋集》。

龙璋:清代湖南人,光绪年间举人,出身世家,是左宗棠的外孙女婿,谭嗣同亲家。资助革命,辛亥后,曾任湖南民政长、西路巡按使、国民党湖南支部评议长、代省长,他是传统绅士从改良向革命转化的代表人物。

龙绂瑞:清代湖南人,华兴会成员之一。对华兴会及黄兴等多所赞助,曾主持长沙府中学校。先后任四川洋务总办、湖南交通司司长、湖南官产处处长。

龙国桢:清代四川重庆人,民国进步官员,留学日本。先后任安徽高等审判厅检察长、贵州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检察长、总检察厅检察长、四川高等法院院长等职。

龙伯坚:清代湖南人,中医学家,曾任湖南省卫生处处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卫生厅厅长、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医研究所所长、一级研究员。著有《黄帝内经概论》、《黄帝内经素问集解》、《黄帝经灵枢集解》等。

龙应霖[清]字纯卿,四川重庆人。清附生。善画水墨山水,笔意苍老,邑人谓米芾后一人。《益州书画录补遗》

龙鲲[清]字图南,号天池,江苏高垂人。少习举子业,长弃去,工诗,善画,尤力摹王羲之书法。《高垂州志》

龙济光(年—年3月12日),字子诚(紫宸),中国云南蒙自人,彝族,民初军阀,曾任广西提督,广东安抚使、都督兼署民政长,两广巡阅使。

龙鸣剑(-),男,汉族,原名骨珊,字顾三(山),别号雪眉,光绪三年四月二日(.5.14)生,四川荣县五宝镇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民主革命党人,同盟会会员,光绪秀才。年赴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四川省谘议局议员,组织四川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年11月在宜宾乡下去世,遗有《雪眉诗集》。

龙伯坚(1899--1983),中医医学史专家。湖南攸县人。1923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1931年入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习,后获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任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卫生处处长。建国后,历任中南卫生部教材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抗美援朝医疗队大队长、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祖国医学经典著作和医学史的研究。编有《黄帝内经集解》等。

龙云(.11.19-.6.27),字志舟,原名登云,彝族。彝名纳吉乌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央副主席,第四届中央常委。龙云先后主政云南17年。期间,他努力革新,支持民主运动,坚持抗日,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被誉为“民主堡垒”。

龙潜少将龙潜(-),江西省永新县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独立团、军委直属队、军委干部团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5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军法科科长,新四军第2师政治部锄奸部部长,淮北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苏皖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局长兼淮阴城防司令员,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教导师政治委员,南京市公安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南京军区防空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区军事法院院长,浙江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红星功勋荣誉章。年逝世,终年79岁。

龙炳初(1914--1975),江西莲花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湘赣红军学校四分校特派员第六军团团政治处干事。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0师支队政委、南下支队大队副政委、西北野战军团政委。建国后,历任师政委、天水步兵学校政委、甘肃省军区政委。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61年晋为少将。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龙飞虎少将(-),江西省永新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8军6师7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保卫局侦察科长等职,先后参加了进征赣南、回守井冈山、攻占长沙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驻太原、南京、武汉、桂林、重庆办事处副官、科员、科长等职,长期从事中央首长的安全保卫工作。“西安事变”爆发后,他任周恩来同志随从副官,负责警卫工作,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福建军区后勤部部长,福州军区后勤部部长,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州军区后勤部部长、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等职,对福建沿海的海防建设有重要建树。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年7月1日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85岁。

龙开富少将(-),湖南省茶陵县人。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编入工农革命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政治部通信排长,中央军委警卫团连长兼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炮兵营政治委员、军团第四科科长,中央军委直属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警卫营营长、商业管理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后勤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后勤部部长,第四野战军44军后勤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后勤部第二政治委员。他坚持从严治军,为加强部队的全面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和巩固国防做出了贡献。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年4月16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龙振彪少将(-),江西省永新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电台报务员,第6军团电台队长,红四方面军第4军电台队长,红二方面军第6师电台队长。参加了红军长征,圆满完成了无线电通信任务。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师旅电台队长,湘赣川黔省电台队长。为我军通信兵现代化建设和通信兵院校的创建、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年9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龙道权少将(-),江西省永新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第12师35团通信员、宣传队长、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1师1团营政治教导员,红5军团第34师团特派员,第13师特派员,红5军团保卫局第二科副科长,大金省保卫局代局长等职,参加了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年2月17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7岁。

龙福才少将(-),江西省永新县人。年参加少先队,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第3军9师机枪连副指导员、指导员,参加了攻打吉安的战斗。年任红3军9师军医处政委、参加了兴国、水口、草台岗战斗。年任红1军团1师直属队总支书记,年任红1军团1师卫生部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7训练基地政治委员,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9月22日逝世,终年56岁。

龙大道(-)字坦之,名康庄,字坦之,侗族,年出生在贵州省锦屏县茅坪镇茅坪村。10岁入新学校接受“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的教育,15岁于锦屏县高小毕业,进天柱县中学读书。年春随乡亲放木排东下武汉,就读于私立武昌中华大学附中部,受教务主任恽代英的影响,6月参加了武汉地区爱国学生运动。年冬,龙大道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聆听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等人讲学,接受马列主义革命理论。中共中央改组上海区委,成立主席团,设置经济斗争、交际、纠察三部,龙大道为经济斗争负责人,参加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主持制定的第三次起义作战计划,龙大道是闸北地区指挥者之一。3月21日,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功。2月7日晚,国民党反动派以移解南京关押为名,将龙大道、林育南等24人骗出牢房,集体秘密杀害于龙华塔下。龙大道遗骸安葬于上海龙华24烈士墓中。

龙德云(——年),字腾霄,彝族,盘县糯寨人。少时家有田产二百余石。七岁始读私塾,成绩优异。20年代,其父受响水的地霸邓云阶及黔军驻盘旅长易德安的迫害。腾霄遂立志从戎,投军于滇军张冲部。受张赏识,被委任为独立团三营营长。解放后,龙腾霄同志任云南罗盘地区贵州兴仁专署工作,任兴仁专署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年龙赴中央民族学院军政干部培训班深造。结业后调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因病于年逝世。

龙清泉(-),奥运冠军,中国男子举重队队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人。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冠军中仅有的几个少数民族运动员之一。在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56公斤级比赛中,以抓举公斤,挺举公斤,总成绩公斤夺得冠军,为中国队争得该届奥运会第六金。

龙启明:出身广东顺德龙氏望族,21岁时调入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时为最年轻的“飞虎队”队员,负责最危险的“驼峰航线”的飞行。

龙新民:湖南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党组书记兼国家版权局局长。

龙康侯,教授。湖南攸县人。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曾任湖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湖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湖南大学、华南工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海洋科学及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专于有机化学。从事药用植物成份及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珍珠精母液治疗子宫出血”的研究获得成果。主编《萜类化学》,合编《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等。

龙应台,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为“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年,出版《人在欧洲》。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







































中科白癜风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zx.net/jaxw/6190.html

------分隔线----------------------------